他原本是三叉戟上的副驾驶,为何在“9.13”事件中没有登上飞机?
发布日期:2024-07-21 22:43 点击次数:68
【他原本是三叉戟上的副驾驶,为何在“9.13”事件中没有登上飞机?】以下文字摘自原256号三叉戟副驾驶康庭梓的口述笔录——
我是河南巩义人,1959年8月,高中三年级顺利地通过了招飞考试。入伍后,被分到涿州的空军第六飞行学院。
1964年,4年的航校学习结束,分到空军第34师,这是全军唯一担任国家专机任务的专机师,能被挑进专机师的,个个“根正苗红”。
9月12日是星期天,我本来要回城里的家中,但是一天前,副政委潘景寅找到我,说周末有任务需要值班。
因为是周日,晚饭吃的是蒸饺,我把蒸饺都盛好了,大队值班室的人员跑进来喊:“康庭梓,有紧急任务!”
路上,我看到机械师李平和潘景寅在办公楼前说话,然后李平往机场方向跑来,遇到我,李平说:“潘副政委说要飞山海关,把油料加到16吨!”
我一愣,16吨油是三叉戟从北京飞广州或成都的量,到山海关这么短的距离加这么多油干嘛?
到达团值班室,领航副主任李成昌已经到了,一会儿,潘景寅也进来了,他只夹了个小资料包,神色也没见任何异常。
机组9个人到齐后,一辆油车正在给飞机加油。李平说:“潘副政委,就加了15吨油,油车没油了。”
心直口快的陈联炳随口说了句:“加那么多油干什么啊?”潘景寅没有吭声。
一会儿,一辆伏尔加轿车驶来,下来几个人,我认出林立果、刘沛丰、还有一个戴眼镜的是林立果的英文翻译程洪珍,车上还下来两个不到20岁的女孩子,穿着空军军装,身材高挑,眉清目秀。
这趟专机只有林立果、刘沛丰、程洪珍和那两个女兵,一共5位乘客。
19点40分,256号三叉戟从西郊机场起飞,机长是潘景寅,第一副驾驶是陈联炳,我是第二副驾驶。
35分钟后,飞机降落在山海关机场。
他们下飞机后,机组人员开始例行检查,我听见潘景寅对李平说:“待会儿把飞机加到17吨。”
这是潘景寅第二次嘱咐加油,我一听,马上就问:“为什么加这么多油,明天上哪儿去啊?”
潘景寅没吭声,没有回答我的问题。
油车开过来后,出了小麻烦:三叉戟飞机是用一个特殊的接头,从机翼下边通过油车的压力,直接加油进去。但是山海关机场的这辆加油车导管和我们自己带的压力接头不配套,无法正常加油。
潘景寅说:“那就不要加了,等明天早上再说吧!”
飞机上此时剩了12吨半油,这也决定了256号后来的命运。
9月12日的256机组一共9个人:机长潘景寅,第一副驾驶陈联炳,第二副驾驶是我,三个机械师:李平、邰起良和张延奎,领航员李成昌,通讯员陈松鹤和服务员小魏。
我没想到,这会是我人生的最后一次飞行!
9月12日到达山海关机场后,晚上我们住在机场招待所,潘景寅被安排住在高干房间,服务员小魏和那两个女兵住在一起。
剩下我们7个人住在另一栋连在一起的平房里。第一间是我们西郊机场调度室主任李海彬、第二间是程洪珍、第三间正好有3张床,分给了3个机械师:李平、邰起良和张延奎。我与领航员李成昌住第四个房间、第五间是陈联炳和陈松鹤。
过了一会儿,潘景寅来了,我们机组9个人聚在3个机械师的房间里。潘景寅交代:“明天6点起床,6点半吃饭,然后早些到机场准备飞机,待命。”
睡觉的时候接近23点了,刚睡着一会,李海彬在门外急呼:“快起床!”接着又听到他在猛敲隔壁房间的门。
我爬起来打开灯,李成昌也起来了,我们都以最快的速度穿衣服。
我穿第二只皮鞋的时候,突然听见很响的一声“轰”,这声音我太熟悉了,是三叉戟发动机的轰鸣声。我没顾上系鞋带,衣扣也没扣好就往机场跑。
出门就看到副驾驶陈联炳和通讯员陈松鹤两人已经跑在了我们前面。经过程洪珍房间时见他站在门口,呆呆地看着停机坪。
跑到停机坪时,那架256飞机正在滑入跑道,我们4个人还没上,飞机怎么就准备起飞了呢?
这时,海军人员也迅速赶来,望着飞机,呆在那里,一句话都说不出来。
混乱中,一辆载满陆军士兵的卡车开到了停机坪,士兵们端着步枪从车上跳下,有人喊“开枪”,又有人喊“不准开枪!”
可是,这时飞机已经滑入跑道,开始增速滑跑,几十秒钟后便冲天而起,消失在机场西南方的夜空。
站在我身边的领航副主任李成昌,没有忘记他的职业习惯,很习惯抬腕看表:1971年9月13日零时32分。
我后来听审查我的专案组人员说:9月13日凌晨零点5分,潘景寅接了一个电话,随后就通知李海彬给飞机加油,在李海彬打电话要油车的时候,潘景寅先经过程洪珍的房间,再经过我们的房间,直接走到3个机械师的房间,悄悄把他们叫起来去了机场。
现在看来,他是有意识地把我们甩掉的!
很庆幸的是,我们糊哩糊涂的来,最后又被糊哩糊涂的被甩掉了!
1971年9月13日,多年后回忆这一天,仍然暗自庆幸——幸亏我被甩掉了!
图一:康庭梓
图二:潘景寅
图三:256号残骸